中房新闻> 楼市政策 >“睡城”的逆袭:房价大涨40% 限制人口落户

“睡城”的逆袭:房价大涨40% 限制人口落户

发布时间: 2016-07-29

 

成为副中心后一年里,尽管出台了“最严厉的房地产限购”措施,通州的二手房均价还是从每平米2.5万元左右变成了3.5万元左右,上涨了40%。

  

成为副中心之前,通州是著名的“睡城”——人们白天在城里上班,晚上回通州睡觉,主要是因为这里房价便宜,交通相对方便。

  

但一年之间,通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

“睡城”剧变

  

2012年,刘军刚把房子买到通州区时,房价是每平米1.8万元左右,现在已经到了3.6万元。其中,通州成为北京副中心的最近一年里,每平米就涨了1万元。

  

刘军和妻子都在北京中关村(7.890, -0.01, -0.13%)上班,经常需要加班。当时从市里到通州只有一条地铁,刘军从中关村到通州的家要两个小时。两人在通州住了几个月之后,搬到中关村租房住。2014年底,北京地铁六号线进入通州,从中关村一小时能到通州,再拼个车,十分钟就能进家门。于是夫妻俩搬回了通州住。

  

刘军回忆说,成为副中心之前的通州,去哪都不堵车,小区基本住的都是老年人,全区只有三个电影院,没有适合年轻人的商场。

  

但现在通州已经有差不多十家影院。过去通州的商场很小,现在万达等大型商场进驻后,通州人进城消费明显减少。一些商场打出了“从此购物何需进城”的口号。

  

过去小区附近的路口广告牌一直处在招商状态,偶尔政府做做形象广告。但现在各大路口的广告牌,几乎都被妇产医院占据了。

  

“像我们这样在市里上班的年轻人开始回到通州居住。因为大家到了要孩子的年纪,肯定还是住自己家里比较方便。”刘军对南方周末记者说。

  

过去很多商贩都去通州八里桥的牛羊肉批发市场进货,但如今通州正打算把这类批发市场迁移出去。很多商贩干脆改行或者离开通州。

  

“不能留历史遗憾”

  

据大公研究院的数据,1994年以来,内地有34个城市搬迁过市府驻地,且超过七成的城市是在近十年完成搬迁的。但北京市的中心,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二环以内。

  

在新中国成立之初,学者梁思成曾建议,在现在的北京西三环到西二环之间,建立专门的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,但方案没有得到决策层的认可。

  

一直到2005年,为疏解首都的人口压力,北京市第一次提出建设城市副中心。一开始主要是建设北京卫星新城,当时顺义、通州和亦庄都被北京列为新城。许嵩就是在那年以每平米6000元的价格在通州买了房。2008年奥运会之后,北京市提出新城建设要向通州倾斜。当时通州新城的主要范围是目前行政副中心的东北区域。

 

但由于交通和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远不如市中心,通州一直吸引不了优质企业和高端人才,通州成为名副其实的睡城。直到2015年4月,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,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四大类非首都功能:一是高消耗产业;二是区域性物流基地、区域性专业市场等第三产业;三是部分教育、医疗、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;四是部分行政性、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。

  

其中,前两类也是通州正在转移出去的产业,但后两类是目前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要重点承接的城市功能。

  

也就是从这一刻起,通州房价一路猛涨。政府很快出台了各种限制性措施。比如先后对住宅和商住两用的房子进行限购。这些限购措施非常严格,如果没有通州户口或者没在通州缴纳社保和纳税,基本没有资格在通州买房,这让通州被媒体称为“最严厉的房地产限购市场”。

  

成为副中心后一年里,通州的二手房均价从每平米2.5万元左右变成了3.5万元左右,上涨了40%。

  

2016年5月27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,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关工作。会议提出,“要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”。 

  

通州也很快出台了户籍限制政策,严控在通州落户。即便是通州引进的人才,如果已在北京他区(不含中心城六区)购置房产,就不能在通州落户,而是去实际购房居住地办理落户。另外就是清理通州集体户,动员在通州区外购房的人把户口迁走。

  

腾笼换鸟

 

 

北京通州,运河东大街附近的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围墙。(南方周末记者 张涛/图)

  

目前通州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工业大院、加工企业和低端种养殖小区。去年通州迁出了300家左右的企业,今年要迁出1000家左右。

  

通州区经信委对外透露,通州已经梳理出2000家要被搬迁的企业。一位通州的公务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,这些企业都曾对通州的就业和税收等做出过巨大贡献。要把他们迁走,舆论压力很大。为此,通州先拿一些影响力大的企业做典型。比如,有着100年历史的北京红螺食品从通州迁到了河北玉田县。这样一来,企业动迁速度快了很多。

  

但腾空笼子容易,吸引新的鸟来筑巢却很难。一位接近通州人保部门的匿名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目前通州人保部门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是,由于通州企业外迁动作过猛,造成一些领域出现了低端人才难寻的尴尬局面。政府原本是指望通州本地被拆迁的人能顶替上来,但这些人往往不屑于低端工作,尤其是当他们拿到了巨额拆迁补偿款后。

  

而在创业创新上,目前通州的竞争力并不明显。一位创业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他想在通州注册一个公司,中介报价普遍要6000元,注册地址一年也要6000元,但在朝阳区,中介只收4000元,还可以帮他把公司注册在免收地址费的创业孵化器里。但在通州,要找到一个孵化器很难。

  

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,稿件来源为:南方周末。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。